活动
活动预告
活动回顾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前沿与展望

2019-08-11 19:19:41


        2018年3月17日至18日,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与社会”为主题,举办了四场高水平、高质量的主题发言和学术研讨。

/uploads/image/2019/09/19/18a1b7e360b56e015c34aa2016b34d64.jpg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安乐哲

        在开场环节,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安乐哲表示,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希望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这个世界舞台需要中国。

/uploads/image/2019/09/19/263dbafd6297a84cd3906fee0a09b469.jpg

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主任宋冰

        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主任宋冰表示博古睿平台的研究方式是跨领域、跨学科、跨文明的对话,参与者不仅来自科学界、哲学界和其他社科界,也有来自投资业、出版业等实业界的嘉宾,这样的人员构成也正契合了博古睿研究院所致力的宗旨。研究院除了继续开展高端讲座、跨领域对话等学术活动外,还将计划推出论文集等文化产品。

        在17日上午的主题学术讲座环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小平、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曾毅、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副教授罗定生分别担任报告人,腾讯研究院资深顾问张孝荣担任主持人。

/uploads/image/2019/09/19/49aba4922de76d46c245ec457e673d02.jpg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小平

        陈小平的演讲题目为“从解析性到容差性:AI新进展中的可续思维变革”。他认为,在过去60多年里,人工智能研究始终处于累积性发展之中,大量新技术不断涌现出来,但这些技术在解决大规模实际问题中的表现始终不理想。而以AlphaGo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新进展并没有引进颠覆性的新技术,但是却在大规模真实问题中取得了颠覆性的进展,放弃了立足于解析性的问题求解方式,即“解析模型+数学近似”的传统理念。运用这种全新理念对现有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造性简化”和大规模工程化集成及实验,使得60年来所积累的人工智能技术“一举”达到了原来无法想象的能力高度,在已知最困难的棋类博弈问题中远远超越了人类的能力,从而强有力地展示了新理念在解决大规模人工智能问题中的巨大潜力,也为产业应用和技术风险等重大社会问题带来了新思考。

/uploads/image/2019/09/19/d480ec2efb989a712db4ae421b872253.jpg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曾毅

        曾毅以“类脑智能:构建受脑启发的认知机器”为题作了学术报告。据他介绍,类脑智能的研究目标是构建结构与机制受脑启发、认知功能类人的具有意识和生命的智能体。而在多尺度的脑结构和原理、机制的启发下构建类脑智能核心模型,是他认为实现真正意义人工智能终极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演讲中,曾毅探讨了他对智能本质的理解,进一步着重介绍了他的课题组对脑启发智能的探索。

        众所周知,突触的修剪对于脑的发育至关重要,而其研究团队通过运用相关理论解决人工智能应用的问题发现,这个理论对于智能系统获得更自适应的学习能力有重要贡献。他还介绍了其科研团队的首次尝试,即通过来自脑与神经科学自我意识研究的启发,构建了机器自我意识研究的路线图,并以机器人镜像测试自我感知、心智的揣测为具体实例进行了实际研究验证。更重要的是,曾毅畅想了未来智能生物可能出现的对自己的兴趣、价值观、生命意义、情感、梦想等的追求与探索。他认为,这一切都值得探索,并在严格的科学方法与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具体的模型。他同时着重探讨了人类在制定人工智能伦理的同时,应当重视对人类自身的反思,在面对有生命、有意识的智能体时,人类应该以何种心态与其共生在人机融合的未来时代。

/uploads/image/2019/09/19/e04fe84c1924bb5c34e0a2cf6cc6ba33.jpg

夏威大学东西方中心主任何随德

        对此,点评人、夏威夷大学东西方中心主任何随德表示,东方文化重道义、重感情,实际上这种共存方式是一个多层次的互动关系,新的智能体和我们是社会性的,它们和我们在精神、文化以及物质等各个方面联系在一起。因此,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要以哲学范式看待问题,不仅有智能本身、各种先进技术,而且要把相关的一切联系都放在一起考虑,这就是一种相互依存性。

/uploads/image/2019/09/19/ae96f2b39270df5716b499ffa029c158.jpg

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副教授罗定生

        国际社会对人工智能的伦理与法律问题呈现高度关注和持续讨论的态势,其中,智能养老服务的伦理与法律问题是一个迅速凸显且十分紧迫的课题。罗定生从“智能护理机器人中的伦理问题”的主题出发,面向智能养老伦理的主要问题展开分析。针对以护理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养老新体系,可以将主要的伦理问题归结为:隐私、老龄人心理、易用性与接受度、自主意愿四个方面。

        首先,由于智能护理机器人的应用场合多见于私人空间,隐私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在护理机器人设计层面,倡导采用信息泄露风险低的感知策略;在数据使用层面,强调传输、存储、分析、呈现等各个环节的数据安全;在国家层面制定法律法规,规范面向老龄照护隐私数据泄露的界定、相关责任等。其次,老龄群体心理问题高发,在照护系统设计中,应将老龄人心理需求纳入外观、交互方式等的设计之中。同时,也要从社会层面加以考虑:照护系统应增加而不是减少老龄人的日常社交、应加强而不是减轻子女的责任感等。再次,易用性与接受度也深刻影响了智能照护系统的实用性。老龄群体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差异较大,在设计上应在不同群体或个体的粒度上进行个性化考量,并要兼顾使用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力求降低成本。同时,国家应在政策上给予引导与扶持,实现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与健康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最后,还应关注老龄人的自主意愿,因为这是一种尊严需求,对于老龄人而言尤其重要。智能护理机器人应在保障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充分尊重老龄人的自主意愿。

        此外,罗定生也在发言中给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他认为,以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智慧养老服务新业态,是搭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最具潜力的可行方案。而针对人工智能用于养老所涉及的伦理问题加以深入探讨,明确指导原则并廓清监控与隐私、便捷与尊严之间适度把握的平衡度,是我们围绕医疗与老龄照护领域的机器人研发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所应关注主要问题的出发点,是直接影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乃至成败的关键问题。唯有整合国家、社会及AI从业者等多方力量,从政策制定、资源配备以及从业规范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各种伦理问题的解决方案,智能老龄照护才能真正被广泛接受并发挥效用,最终造福于人类社会。

/uploads/image/2019/09/19/0b5f500e6bd7b4a12084b599b639e1f9.jpg

斯坦福大学CASBS研究员唐一源

        斯坦福大学CASBS研究员唐一源在17日上午的总结发言中表示,人类在数据时代发展了人工智能,这个技术不可能停止和逆转。当我们人类还在自身不完美的时候,或者说人类自身文明没有达到理想要求时候,这种新技术出现了。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任何余地,必须要面对。未来新的生命物种或者智慧,相同于或者甚至超出于人类自身的智慧和品质,是可能的。发展出来之后,而人类没有进化到那种程度,这个问题或许更值得考虑。因此,加速人类自身的文明和发展,可能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一步。此外,人的关系是不是会被人与机器的关系所降低、取代,或者是互补?面对这些问题。或许我们提出问题远远超出了AI发展、伦理研究等,而人类进化与技术发展核心问题是——人类应该怎么做。唐一源认为,东方文化和智慧中的很多观点,如果能与西方技术、哲学放在一起思考与结合,也许能走出一条平衡之路。

/uploads/image/2019/09/19/4a06cc4f40921cf1c80367769b64d7d9.jpg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维斯里安大学、夏威夷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腾讯研究院、博古睿研究院等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的40余位专家学者和投资界嘉宾参加了此次论坛。



简介

活动主办方:

活动时间:

2018-03-17

活动地点:

北京大学静园二园

活动状态:

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