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活动预告
活动回顾

博古睿讲座01 | 人是生物吗?

2019-08-02 11:38:56

主要观点:白书农从“人是生物”这个基本的事实出发,遵循生命的逻辑,试图为重构人类认知概念框架寻找合理的答案。从生物的角度来看,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区别在于我们独特的演化之路——认知决定生存。“感官饥饿”驱动的行为为人类提供了全新的生存工具“认知”。


2019年3月27日晚上7点,“博古睿讲座”第一期在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北大之友报告厅举行,主题为“人是生物——人类变革的出发点”。

69615d675684277a3e647f37ceda7f09.png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白书农

“我们为什么要去担心那些根本就没有办法下定义的事情?换句话说,面对那些在既存语境里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完整的概念的争论,能不能从其中跳出来?从一些最基本的最简单的事实开始,努力去把其背后的规律深入地挖掘并理解。这个过程是人文和自然学科间对话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否则,将永远是各说各话。”这是主讲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白书农在由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举办的首场“博古睿讲座”上,对“我们是不是这个世界最后一种生物”的回应。

在近两个小时的讨论交流时间里,白书农以30多年对植物发育现象的研究和思考,从人类变革的出发点是回归“人是生物”这个基本的事实,遵循生命的逻辑,试图为重构人类认知概念框架寻找合理的答案。

“生命”(life)是“活”(live)加“演化”(evolve)。这是白书农为破译“生命”提出的一个公式。对于“活”、“演化”的含义他解释道,“活”的本质是“特殊组分(碳骨架组分)在特殊环境(地球环境)下的(以分子间力为核心)特殊相互作用”。“演化”(迭代)的本质,是自发的、基于组分相互作用的、因相互作用稳健性增强而被选择的复杂性增加。由于可演化的“特殊组分”在持续变化的“特殊环境”中不断出现的新的“特殊相互作用”中的适度者生存, 就使得这个“活”的生命之树可以从10的9次方年(三十多亿年)前出现以来,一直延续至今。

人类在整个地球生命系统里面的比重是非常渺小的,虽然我们在这个地球上“看起来是个主导者”,但是要了解自己的位置,从生物的角度来看,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区别在于我们独特的演化之路——认知决定生存。人类大脑相关的基因变异提高了信息处理能力,打破了演化历程中所形成的体脑之间为生存所必需处理的信息量和信息处理能力之间原本的平衡。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使得原本可以满足生存的信息量不足以满足信息处理能力对信息量的期待。于是会感到“闲得无聊”,出现“感官饥饿/大脑饥饿”。勤劳、消遣、探索未知这些行为虽然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消磨时间或者创造信息,满足信息处理能力对信息量的需求;但是它们产生了不同的效果。语言出现之后,个体之间的高效信息分享极大地增强和加速了人类创造信息的能力。白书农认为,“感官饥饿”驱动的行为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生存工具,就是“认知”。

c7a153c523407c12227531fff3eaf23c.png

白书农教授与参加博古睿讲座的听众

伴随认知能力的发展,在人类对环境要素的整合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认知空间”这样一个虚拟的媒介,并因此而衍生了人类社会组织的全新问题。“从认知能力发展的角度来看,‘重构观念体系’大概是人类未来希望之所在”。白书农表示,人类变革出发点在于回归本源和认知重构。从农耕打破环境制约而“失乐园”,再到寻找“第三极”,即界定秩序和制约权力的具有客观合理性基础的观念体系,将会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人本文明(祖先崇拜)、神本文明(上帝崇拜)之后,出现一种全新的“生本”文明,即以生命的规律作为人类行为规范的是非标准的终极依据的文明。从这个视角来看,讨论人类变革在当下将首先面临三个全新的基本问题:

· 人类作为物种生存需要那么多人口吗?

· 人类作为个体需要长生不老吗?

· 人类是一种生物吗?








简介

活动主办方:

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
机构  

活动时间:

2019-03-27

活动地点:

北大教育基金会北大之友报告厅

活动状态:

已结束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