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活动预告
活动回顾

博古睿讲座02 | 佐仓统:西方社会倾向在封闭的微观世界再现机器人与人类

2019-09-09 10:33:08

主要观点:佐仓统从文化角度诠释人类-人工智能关系,认为文化问题对预测未来技术的发展轨迹具有关键作用。在日本,对人工智能的看法主要源于东亚自然观(EAVN),以一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维方式对待自然,因而机器人被视为合作伙伴,人机关系并非“主导-从属”的关系。

970957e6f2cf999a8b5f4963a837e35f.jpg

   

2019年5月23日,第二期“博古睿讲座”在北大书店举办,主题是“机器人、浮世绘和猿类——文化多样性下的人类与人工智能”,致力于从跨文化、跨学科角度阐释“人类-人工智能关系(HAR)”的概念。


d664f852e29fe3ca357fc4c72920376b.png


此次活动的主讲嘉宾是,日本东京大学信息学环·学际信息学府教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高级智能研究中心科学、技术和社会团队首席研究员佐仓统(Osamu Sakura)博士。

佐仓统试图在讲座中对整合机器人技术的社会影响,及其发展动态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和神经科学进行权衡。此次演讲分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讨论社会塑造技术;二是,人类-人工智能/机器人关系中的文化偏见;最后是,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02f2b0812dbb86a960a64582f457faf3.png


在第一个部分中,佐仓统提出了“为什么文化在研究新兴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方面如此重要”的问题。他表示,目前只考虑道德伦理、法律法规和社会影响框架(ELSI)是不够的,因为当下社会可以对技术发展的方向产生实质影响。在思考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时,文化问题对预测未来技术的发展轨迹(包括人类在机器人、人工智能领域提出的道德伦理等)具有关键作用。佐仓统肯定了尼克·波斯特洛姆(Nick Bostrom)在《超级智能:路径、危险性与我们的战略》的观点,并且不愿意接受“人类具有内在软弱性”这一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哲学理念态度。他强调,西方社会关于人类是一个弱小物种的描述,不应成为其理解人类-人工智能关系的基础。

佐仓统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出假设,即文化偏见将会对人类-人工智能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并且事实上也已经在体现这一关系的当代背景中有所表现。在现场,他展示了西方书籍和电影(如《机械姬》等)的图片,这些均预见了人类和机器人直接面对面交流的场景。佐仓统进一步将西方的人类-人工智能关系常见模式与日本国内情况进行了对比——展示了大阪大学机器人工程师石黑浩(Hiroshi Ishiguro)与机器人“Geminoide”一同拍摄的照片。


717aac934d711de0c196cc5c84bdf96e.png


在对比分析西方和日本的人类-人工智能关系时, 佐仓统认为,所凸显的差异性源于两种艺术路径:第一种被称为“同时凝视”,第二种是“框架在绘画中的作用”。前者是由日本精神病学家北山修(Osamu Kitayama)提出的。他发现,在以母亲和婴儿为主题的日本浮世绘中,高达30%的作品主角都同时凝视着第三个物体。而北山修发现,这种技巧在西方绘画中很少被使用--在1400—1500年的画作中,母亲和孩子的视线往往会投向不同方向。

基于日本和西方的情况,佐仓统讨论了“框架在绘画中的作用”。他提出,在西方绘画作品中,绘画框架建立了一个独立于外部的微观世界;并强调艺术整体性作为作品完整性的重要性,即在框架内描绘完整的故事或事件。而在日本浮世绘中,框架具有连续的美感,事件或人物会在框架之外继续展现。

佐仓统询问在场观众:“这两个概念将如何影响我们对人类-人工智能关系的理解呢?”他解答道:在日本,机器人被视为合作伙伴,可构成三重互动,每一个人和机器人都代表着平等的主观观点;而西方社会则更倾向于在一个封闭的微观世界中再现机器人与人类,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并非平等或“主导-从属”的关系。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佐仓统通过分析不同社会背景的艺术作品,再次探讨了人类-人工智能关系的整体文化意义。他认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可以作为人类与纯机器之间的桥梁。在日本,对人工智能的看法主要源于东亚自然观(EAVN),即东亚文化以一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维方式对待自然,并认为人类应被视作自然的一部分。


ed168619c97160b50d4b7a7c46b22ef0.png


最后,佐仓统表示他的研究仅仅只是取得了非常简单的初步研究成果。他鼓励大家了解和研究盖亚假说(詹姆斯·洛夫洛克,1972年)、深层生态学(阿恩·内斯,1973年)和科技泛灵论(安妮·艾利森,2006年)及其他类似的模型和理论,以更好地从文化角度诠释他们对人类-人工智能关系的理解。佐仓统相信,这一领域具有很大的可开发潜力。他在演讲中表示,希望有机会实现东亚地区民众对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看法的系统性调查,以进一步研究人类-人工智能和人类-灵长类动物之间的并行性关系,弥合道德伦理、法律法规和社会影响框架的间隙。


be551d2993e3a985fa58d7facbb46313.png


*本文内容由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春季实习生、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在读研究生李康圭(Kangkyu Lee)采写






简介

活动主办方:

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
机构  

活动时间:

2019-05-23

活动地点:

北大书店

活动状态:

已结束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