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活动预告
活动回顾

工作坊 | 脑机接口与未来社会

2022-05-09 13:43:51

在科幻电影《阿凡达》中,人类可以“脑控”阿凡达,使其进入到其他星球中。《环太平洋》、《头号玩家》等电影也描绘了一幅幅基于脑机接口的未来图景。如今,“脑”(包括动物脑、人脑)——“机”(计算机、手机等)的连接不再仅是科幻题材中的想象,已开始进入公众视野。

2022年4月15日上午,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举办了“脑机接口与未来社会”首期工作坊。此次工作坊由2021-2022博古睿学者、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长聘副教授陈海丹主持,邀请来自学术界、产业界、艺术界,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12位专家线下相聚,探讨脑机接口(BCI)技术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工作坊分为专题报告、艺术作品分享和头脑风暴三个部分。

图1.jpg

在专题报告中,脑机接口领域的专家清华大学高小榕教授回顾了各种BCI范式,并提出了广义BCI技术的演化模型,该模型包括接口、交互和智能,这三个模型是逐步过渡的。高教授还强调了新BCI技术研发中的挑战、机遇和未来前景。其中的挑战和机遇包括容量问题、人体机能增强问题、BCI和人工智能(AI)的协同问题。未来AI能极大提升BCI的计算机处理功能,同时BCI也会提升AI的能力,会存在AI和人的协同工作。我们可以畅想这些应用,但是这些应用都涉及到伦理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杰出学者特聘教授朱锐的报告题目是“从异常一元论和行为神经学模型看脑机接口的可能与局限”。基于杜克大学Miguel Nicolelis实验室脑机接口的一系列文献(在他们实验室BCI、BMI两个词是通用的),朱教授提出BMI没有类型(相对于殊型)意义上的心理物理连接,而主要是物理到物理的连接,二者之间更多的是相互适应,而不是心身之间的解码和沟通;BMI具有科技的创新性和重大技术意义,但我们不要夸大它在理论上的意义,至少目前BMI在理论上不能带来很多突破。

图2.jpg

在艺术作品分享中,独立艺术家陆扬展示了自己的多个艺术作品,其中融合了宗教、哲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现代科技等众多元素。这些作品无处不在地探讨着“何为意识?”、大脑与意识之间关系等问题。而创作来源则是陆扬对帕金森病患者的观察,以及对深部脑刺激、经颅磁刺激等临床应用的想象。

图3.jpg

在头脑风暴中,参会嘉宾基于自己的专长,其中包括认知科学哲学、心灵哲学、生命伦理学、科技与社会、法学、类脑科学、脑机接口、心理学、大脑智能与认知功能等,讨论了脑机接口技术展望,延展认知,脑机接口的伦理、法律、社会问题,脑机增强,人与机的界限等话题。

最后,博古睿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中心主任宋冰做了总结。她认为本次工作坊诠释了博古睿中心开展项目的主题和方向,即希望是前沿科学与技术,同思想与哲学的交融、碰撞和相互启发,并由此带来中国思想和中国思想家的一些思考。

图4.jpg






简介

活动主办方:

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
机构  

活动时间:

2022-04-15

活动地点:

活动状态:

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