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活动预告
活动回顾

博古睿讲座12 | 数字人格: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天使/幽灵?

2020-10-19 14:32:34

数字人格:在人与人工智能的此岸与彼岸之间

10月25日,博古睿学者、小说作者、研究员郝景芳在“博古睿讲座”中分享了她对“数字人格”的看法。数字人格的实现在人工智能、脑神经科学迅速发展的当下已经不是一个遥远的预期,这一可能性让我们必须对AI与人类之间的界限、人与数字人格的边界进行再反思。而郝景芳认为,对数字人格的思考最终还是要回到对人本身的思考,“什么是人”这一根本性哲学问题在新兴科技发展的时代似乎正在形成新的答案。

数字人格正在模糊AI与人类之间的界限

在人与人工智能的争论中,对人工智能的态度主要分为三种。乐观派认为,人工智能将会成为人类的伙伴,优势互补,为人类带来光明的未来;而悲观派认为,人工智能会成为人类的仇敌,用工具理性控制和消灭人类。悲观派的想法实际上预设了“人工智能渴望变成人”这一前提:作为计算机程序的、纯逻辑的人工智能一旦觉醒便想要理解人类的、非理性的情感。第三种态度认为人工智能和人类像两条平行线,就好比数量庞大的人类和蚂蚁可以相安无事地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

郝景芳认为,这三种态度共同的偏颇之处在于,它们都将人和AI看成了两类“物种”。首先,它们强调对立多于强调延续,将人工智能视作冰冷的,而人类则是有机的。其次,它们强调差异多于强调共通,预设了人的发展与人工智能的发展是截然不同的。此外,它们强调实体多于强调智能,人工智能被理解为具有人类外观的机器人,更容易被赋予实体,而非仅仅是虚拟的程序。

而当前,数字大脑智能科技和脑磁探测全脑扫描这两项技术正在让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界限模糊,使得精确模拟每个人的数字人格不再是奢望。据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员曾毅介绍,传统的人工智能是在用同质化的基本单元进行大量数据计算,而数字大脑人工智能通过不同的数字信号模拟真实大脑中不同种类的神经元,形成近似于人类大脑的复杂程序。这种数字大脑的计算复杂性远超目前深度学习的AI大脑。据另外一位研究脑机接口技术、脑磁探测的科学家所说,用量子技术进行脑磁探测有可能进行无损的、活体的全脑扫描。一旦后续技术得到完善,就可以在清醒的状态下扫描出大脑神经元信号和电流流动。如果这能与曾毅老师的研究结合,精确追踪模拟数字大脑、进而模拟出数字人格将不再是奢望。这种技术会完全模糊人与人工智能的边界。它们既是程序员进行的数字模拟,同时又带着生物大脑的信息,是一种处于人与人工智能两极之间的存在。

数字人格时代,我们如何想象人与数字人格的关系

当数字人格时代来临,会发生什么事情?人们是否愿意让数字人格代替他们与人对话,购物,管理行程,或者做决策,甚至是梳理记忆?郝景芳认为,这一系列的可能性会激发我们思考,人和数字人格的边界在哪里?

当前,我们已经拥有了由深度学习实现的智能程序,能够提供便利快捷的定制服务。然而,一旦数字人格时代到来,智能程序将和我们达到更加水乳交融的状态。继而,我们是否需要对数字大脑的决定负责;是否应该让数字大脑进入例如金融监管等涉及严格、复杂的责任主体的领域;以及一旦数字大脑做出了不符合法律规范的决定,应该由人还是数字人格对行为负责,这些都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这些变化要求我们重新思考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人与人工智能之间可能是进化关系。人工智能或许是人类的未来,是自我人格的数字化。当人的生命走到尽头,数字化的人格能实现某种意义上的人格延续,进行自我迭代升级,甚至替人生存下去。进而实现物种的数字化,作为一种人类精神、智慧的进化影响人类文明传承的方式。在郝景芳最新的科幻小说中,她设想高等级的宇宙文明需要经历“去实体化”的步骤。数字人格的实现和新的智能将不再是人的对手,而是人的延续和进化。

人与人工智能之间可能是身心关系。或许在未来,数字大脑可以被切分为许多人格,用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又或许人与人工智能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目前的人工智能可以处理数据、拥有极快的计算能力和独特的算法,而未来的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会形成一个谱系,两者之间有大片交融的地方。郝景芳认为,这些都将成为未来科幻小说的题材和发挥空间。

回到“此岸”:对人本身的思考

在小说《人之彼岸》中,郝景芳提到对“彼岸”的关照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此岸”,也就是回到人类自己。对数字人格的一系列思考都将让我们回到最本质的问题:什么是人?

数字人格启发我们反思身体感知的意义。尽管数字大脑可以和我们随时随地“同步”,却是不具身的。当前,各学科对具身性的研究越来越多,目前的普遍共识是“身体不存在,意识也就不存在。”生物界学者认为,身体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意识来源,自细胞膜的诞生开始便有了意识的来源,如果没有身体作为区隔,意识便不能产生。

数字人格也让我们思考意识整全性从何而来。人会感知多种声音和图像信息,这些庞杂的数据信息汇总于大脑皮层,构成我们的整全意识。而目前的人工智能虽然已经具有强大的功能,实现对单一能力的模拟,但多数只是“碎片式”的程序,不会有完整的“我”的概念。物理学和哲学当下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便是,“意识本身和主观感受是否能被还原成物理过程”。

下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人类是否会进化为某种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如果人类进化为人工智能,那么未来的人类和人工智能便不再需要打斗,而是作为不同形态的同一物种存在。彼时,人工智能和人类之间还会有不可跨越的壁垒吗?

进一步地,我们追问的问题其实还是“到底什么是人”,人是一种肉体还是精神的存在?属于人的本质部分是什么?

本文由实习生、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学部政治学系蔡心仪撰写;实习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蓝天蒙编辑






简介

活动主办方:

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
机构  

活动时间:

2020-10-25

活动地点:

哔哩哔哩线上直播

活动状态:

已结束

嘉宾

郝景芳

学者  

小说作者、研究员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