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活动预告
活动回顾

时间的幼虫

2024-06-05 17:03:29

时间的幼虫_海报-0604-横_副本.jpg

“时间的幼虫”

The Larva of Time


白书农、郭城、张蔚、张文心

an exhibition by Bai Shunong, Guo Cheng, Zhang Wei, and Zhang Wenxin


2024年6月21日–8月24日

21 June–24 August 2024


免费对公众开放

Free & open to the public

For English, scroll down and click “Read more”.  



展览


“时间的幼虫”The Larva of Time)是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创意未来”这一关注领域下的一次跨学科策展及研究项目,并与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上纽ICA)合作呈现。此次策展实验始于2022年夏天,邀请艺术家和生命科学家一同关注艺术创作和科学发现过程中不被注意的时间印痕,探寻语境之间的震颤。本次展览由2022-23博古睿学者龙星如策划,呈现由白书农郭城张蔚张文心联合创作的11件全新作品。所有参展作品均来自该项目的研究与委任。


策展短文


轻盈的蝶翅⻜舞过数⼗万载,⽽分化的起点始于⻘藏⾼原东南部。彼时的海南和台湾等岛屿通过陆桥与⼤陆相连,⽖哇岛、苏⻔答腊岛、婆罗洲岛与泰国—⻢来半岛构成了巽他古陆。1


昆虫们在浩瀚的云彩和转瞬即逝的音节中告别了它们的名字,嗡嗡作响、刺痛、嗡嗡作响、掠过、爬行和钻出隧道。2


凡冒⿎,必以启蛰之⽇。3


蝴蝶之茧,是一种黑洞一般的“可知边界”,即使在显微CT成像下,茧中宇宙仿佛变得可视,但从幼虫到成虫之间的跃变,仍然是一个幽灵过程。某种来自祖先的,关于“再现”的鬼魂,仍然在出没。再现,故而成为能把握的世界。尽管我们的知识装置已经愈发向获取万物数据的过程倾斜,茧似乎象征着再现的事件视界,是成为知识过程之前的混沌。在拉丁文里,成虫是“imago”——可视之像,而“幼虫”(larva)则和“面具”、“鬼魂”同源——可见之前。


“时间的幼虫”是一次关于化变的共思,是由两位艺术创作者与两位生命科学家在近两年时间里,通过书信往来、互访、对话和田野所共同搭筑的,一个亲密亦广阔的无形茧体——此处之“茧”不仅仅是对一个古往今来已有很多意义负担的概念进行重新搭建,而是一种朴素的写照。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地下车库的实验室里,蝴蝶啃噬着小叶马兰;在墨脱的泥泞道路上方,蝴蝶翾然旋舞,宛如大地兀自生成了一块彩毯。张文心和郭城在这些地点,浸入科学语境下捕捉、制标本、观察和研究生产的序列,由知识的观察者成为搅动者,由确凿之地进入混沌之野。在张蔚的研究中,枯叶蛱蝶基因的平衡稳定过程暗藏了环境地理演化和自然选择驱动的双重底色;在白书农的写作里,不仅“环境因子”是生命系统的构成要素,一个个的生物体,如同河流中的一个个漩涡,边界是暂时的,组分是相通的。


蝴蝶是向导,在这期间,它似乎是在时间中逆向飞行归于茧,潜入未成型的时空。从可辨识、孤立(singular)、鳞翅绮丽的被“学科”化的知识,回卷到等待魔法展开的成虫盘里。在这颗茧中,所有人暂且忘记了自己原初的身份与习惯,并非“跨学科”而更像是“未学科化”,非完美的、未竟的、幼虫一般的,这便是这个项目的基础立场。上纽ICA的空间也被转换成一条经验的甬道:有光之处和黑暗之处、地面和地下,形成同一颗茧的阴阳,这里是一间实验室,也是墨脱,是变质岩体的切面,是复眼下的观看,是诱捕飞虫的月亮,是上述所有的折叠。所谓的“动物性的深渊”(animal abyss)并不是一个黑洞或者一条鸿沟,而是将诸种潜在的形态囊括在茧中。


“时间的幼虫”或许可以由此成为一段关于“茧”的推想:茧是棺柩与坟茔,子宫与原始汤,也是自我起源的实验室、消化并创造自己的容器。所有参与者的真实经验与创作,倒影出无法被妥善翻译的metamorphosis。每一个metamorphic的存在,都是由“他者”组成,并有“他者”栖居于身的,如埃马努埃莱·科奇亚(Emanulle Coccia)所言,“metamorphosis就是命运”。


1. 张蔚,《揭秘雨林第一伪装大师“枯叶蝶”》。

2. 厄休拉·勒古恩,《她不为他们命名》(She Unnames Them), 1985年 1月21日发表于《纽约客》(The New Yorker),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1985/01/21/she-unnames-them。

3.《周礼》卷四十,《挥人》篇。
4. 埃马努埃莱·科奇亚 ,《变形》(Metamorphoses),约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2021。



相关活动


开幕招待会 & 对谈

时间的幼虫

6月21日(周五)

16:00—19:00 招待会

17:00—18:00 对谈  


上纽ICA展厅

中文  


开幕创作谈将带大家回溯项目在两年多时间里的发酵过程,并由此带出对于跨学科工作的时间性(durational)的探讨。


讲座

变形

6月28日(周五)

18:00—20:30


地点待定

英文(中文交互传译)


“变形”既是昆虫的生命属性,英文中也是变质岩等地质变化的描述。哲学家埃马努埃莱·科奇亚(Emanuele Coccia)的讲座旨在通过他的著作《变形》(Metamorphoses),为展览作品所反映的议题,打开新的哲思角度。


探微悟宏

7月13日(周六)

14:00—15:30


上纽ICA展厅

中文


年轻的生物学研究者、项目墨脱田野的参与者胡瑞麒将介绍昆虫演化与分类知识、野外观虫的方法与技巧,以及生物学田野过程的图像叙事,以生命之微小体察未知之广袤。


工作坊

岩石商店:日用品的硅化

7月20日(周六)

14:00—15:30


上纽ICA阅览室

中文


“岩石商店:日用品的硅化”工作坊是一场由植南门市部组织的关于庶民生活的虚构考古现场。



本次展览和相关公共活动均免费向公众开放,关于活动的报名方式及相关信息,请扫下方二维码访问上纽ICA网站。也可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获取关于活动的最新通知。


如果您在报名时遇到任何问题,请将姓名和电话号码发邮件到shanghai.ica@nyu.edu,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图片



关于艺术家


郭城

1988年生于北京,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他的艺术实践着眼于既有/新兴科技对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冲击与影响,以及置身其中的个体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郭城的作品常以雕塑/装置的形式呈现,他经常使用幽默又冷峻的形式语言,将宏大议题与看似随意的日常物品相连结,为想象和讨论提供了批判性的视角。


郭城近期的个展有:“公园”,四方当代美术馆(2022);“近乎无意”,魔金石空间(2020);“地气”,广州画廊(2019)。群展包括:“山鸣水应”,M+美术馆(2024);成都双年展(2023);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3);“元素小说”,美凯龙艺术中心(2023);“集光片羽”,UCCA Edge(2022);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缓存在”(2022);“飞出个未来:区块链中的时间多重性”,现代汽车文化中心(2022)等。


郭城曾获得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艺术家创作及展览资助计划”(2022)、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奖(2021)、奥地利电子艺术奖荣誉奖(2020)、CAC://DKU研究与创作学术奖金(2020)、数字地球学术奖金(2018-2019)、华宇青年奖评委会特别奖(2018)、生物艺术奖(2017)。


张文心

1989年出生,现工作、生活于杭州。她于2013年获得加州艺术学院纯艺术硕士学位。张文心将自己视为地形建构师,她的工作不是去再现风景和奇观,而是去模拟人类及非人心智之间的崎岖地貌。她使用图像、录像、装置以及音景,制造以过程为导向的知觉旅途,引导观者潜入机械时间与魔法时间相互交织的深层领域。张文心近期个展包括“地籁”(泥轩,上海,2022);“次表面湿生”(想象力学实验室,杭州,2020);双人展“填充克莱因瓶”(InterAccess,加拿大多伦多,2020)。她的作品曾于上海双年展(2023)、北京双年展(2022)、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OCAT双年展(2021)、加拿大Mutek电子艺术节(2021)、荷兰Breda Photo(2020)等展出。她曾参与瑞士文化基金会、歌德学院、伍德斯托克摄影中心等机构主办的驻留项目。



关于科学家



白书农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荣休教授,2020—2021博古睿学者。主要进行植物生物学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接触并程度不同地探索过多种植物发育现象。在1993年提出“植物发育单位”的概念,2011年提出“有性生殖周期”的概念,2013年提出“植物发育程序”的概念。在对植物发育现象研究和思考的过程中,还对生命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和本科生命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等问题进行长期的思考。


张蔚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植物学博士学位。2012-2017年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生态与演化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至今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任职。课题组整合实验和计算生物学研究方法,探究重要演化问题的理论基础和分子机理,例如以拟态蝶类为模式研究动物多样性进化和适应机制。担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中国动物学会进化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生物医学峰基金等资助。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或者第一作者(含共同)发表在《细胞》、《自然》、《自然-通讯》、《科学前沿》、《基因组生物学》(Genome Biology)、《分子生物学与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等期刊。



关于策展人


龙星如

是一名独立策展人、写作者、博古睿学者以及业余无线电操作员,其研究关注中国的科技基础设施,技术的心理地理以及天文学。她曾策划过多个与科技有关的展览,如“撒谎的索菲亚和嘲讽的艾莉克莎”(现代Blue Prize策展人奖),“他山之石,新代理人”(PSA青策计划大奖),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科技艺术板块“大地热流:回到太阳时间的访客”,《中国国家天文》首个艺术展览“步天歌”,上海天文馆“宇宙考古”等。担任ISEA电子艺术研讨会国际评委及计算机图形学会议SIGGRAPH ASIA艺术板块国际评委。研究发表于瓦尔堡研究所、伦敦大学高等研究院和ZKM媒体艺术中心等,并兼职任教于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空间叙事专业。2021年,她发起了“端口:云下贵州”项目,这是一个关于中国科技基础设施的长期调研和策展项目。个人网站:irislong.xyz




本展览得到了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及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上纽ICA)的慷慨支持。


设计师:nonplace studio、沈军



观众告知书

  • 上纽ICA入口位于杨思西路和高青西路交叉口东南角。

  • 校内无法提供停车位,自驾观众请将车停在前滩太古里,或使用公共交通出行。

  • 展览和活动皆免费对公众开放,参观展览无需预约,部分活动需提前报名,详情请见上方活动介绍。


联系方式/ CONTACT 

中国上海市浦东新区杨思西路567号,邮编:200124

567 West Yangsi Road,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China 200124


+86 (0)21-20595809

shanghai.ica@nyu.edu

https://ica.shanghai.nyu.edu

开放时间/ HOURS 

周二至周六 上午11点至晚上6点

周日、周一 闭馆

Tuesday–Saturday, 11:00-18:00

Sunday–Monday, Closed


免费对公众开放

Free and open to the public


简介

活动主办方:

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
机构  
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
龙星如
独立策展人  

活动时间:

2024-06-21

活动地点:

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 展厅

活动状态:

已结束

嘉宾

白书农

学者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蔚

北京⼤学⽣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郭城

艺术家

张⽂⼼

艺术家